刘远对张耳的知情识趣表示非常高兴,他直接就对张耳拍胸脯说必定会把张敖当成自己的儿子来看待,又许下承诺,长沙王的爵位可以由张家世代传下去,除非谋逆大罪,否则不会夺爵。
刘远高兴,其他诸侯王就未必高兴了,张耳开了头,为免刘远猜忌,所有人不得不一边暗地里把张耳咒个半死,一边也将自己的长子也留在咸阳,但他们儿子多,重要性就不那么突出了,虽然同样得到刘远的善待,但无形中就差了一筹。
在皇子的封地问题上,刘远不想听一群人吵吵嚷嚷,他就找来宋谐,两人只商议了小半天,就将封地定下来了。
刘楠得许县,为许王。
刘槿得丰县,为丰王。
刘桐得陈县,为陈王。
刘榆年纪尚幼,暂不封王。
刘远不假他人之手,定下这三个地方,不是没有深意的。
许县是尧帝故里,又曾是许国国都,地方很不错,封给长子,大家都没有异议。
丰县又称凤城,传说曾有凤凰栖息于此,为了镇压王气,秦始皇还在此建厌气台。
陈县是陈胜之前起事的地方,相比其它两个地方,就显得有点乏善可陈了。
照理说,刘桐被赐字凤栖,本应得丰县才更加名符其实,可刘远偏偏反其道而行之,把丰县给了刘槿,这其中用意实在令人捉摸不透。
最高兴的自然当属张氏,她本以为刘远最喜欢刘桐,自当为他挑选最好的封地,指不定还不下于刘桢的长安,结果大出意料之外,但又是额外的惊喜,不由得张氏不多想:平日里刘远骂得最多的就是刘槿,但现在封地最好的竟然也是他,难道刘远这是爱之深责之切,因为最喜欢刘槿,反而要督促他长进吗?
她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韩氏,又询问韩氏,“陛下既然有立阿槿为太子的意思,为何又遮遮掩掩,不肯明说?”
在这种事上,韩氏作为旁观者,并没有被喜悦冲昏了头脑,她在韩王宫的成长经历,也使得她对这件事有着比张氏更为清醒的认识。
她毫不客气地点醒张氏:“皇后是从哪里看出陛下属意丰王的?”
张氏道:“世人皆道丰县是凤城,还曾有祥瑞紫气萦绕其间,数年不散。”
韩氏直言不讳:“世人还曾道陛下出生时有龙盘云间,殿下以为真假否?”
张氏:“……”
刘远出生的时候她虽然不在场,但有没有祥瑞,她再清楚不过了,如果真有什么盘龙,刘薪怎么还会那么不喜欢这个儿子?
所谓祥瑞传说,大抵是后人种种杜撰罢了。
韩氏见她稍稍清醒了一点,又道:“许县虽然比不上丰县,可也不差,只因许王与长公主同出一母,长公主既得长安,许王的封地就不宜那么显眼,这也是平衡之策。”
张氏从一个困局里走出来,又走入了另一个困局,她想不明白刘远为什么要这么做。
韩氏冷静道:“御下之道,无非恩威并施,英明的帝王不会因为喜欢或厌恶谁,就让别人看出来。”韩氏不懂朝政,但她善于揣摩人心。“陛下看似对刘桐青睐有加,偏又故意给了他一块平平无奇的封地,也正是缘由于此。依我之见,陛下现在尚且无意立太子,殿下大可不必担心。不仅如此,殿下平日最好也少过问太子之事,做好自己的分内职责即可,皇后母仪天下,不必如同那些姬妾一般争宠夺爱,只要行事公平大度,不偏不倚,陛下自然会对你敬重有加。”
张氏的长处不多,但所幸有一个韩氏在身旁,而她又很听得进韩氏的劝告。
“傅姆言之甚是,吾受教了。”
——————
天下初定,辛辛苦苦打了那么久的江山,现在好不容易终于不用再拼了命往上爬了,登基之后,名分也都确定下来了,诸侯王们目前都很听话,匈奴是个大威胁,但这不是一两天就能解决的,国内百废待兴,事情也非常多,不过这些都不是着急上火需要马上处理解决的,放松下来的刘远感觉到一股深深的疲惫,他觉得好好休息几天,远离公务,享受生活,这种时候大家也都很识趣,不会不长眼地拿些烦心事来打扰上,朝堂上一片和风细雨,其乐融融。
但刘远虽然是皇帝,也不可能控制天下所有人的思想频率,这边登基大典刚过没多久,就有人上疏,说天伦孝道,即使是天子也不能不遵守,现在你当上皇帝了,富有四海了,你还记得老家有个老父亲在苦苦等候儿子吗?儿子是皇帝,皇帝的父亲理应也要享受等同皇帝的尊荣啊,这可是你得亲生父亲呢!否则传出去,天下人只会说皇帝不孝,于你的声誉有损呢!
写这封奏疏的人不是旁人,正是刘远的异母兄长,刘驰。
——
作者有话要说:
注:
1、大家旁观者清,分析种种利弊,觉得刘楠好,觉得刘远如果头脑清醒的话就应该立刘楠为太子,但是人心不是计算器,不能这么计算的。曹操的聪明才智,遍数历史上的帝王也该排前几了吧,按理说他如果足够理智的话,就该一开始吧曹丕选为继承人,但事实是在曹冲没有死之前,曹操曾经想越过曹丕和曹植,直接立曹冲为世子,当时曹冲上面还有好几个兄长。后来曹冲13岁早夭,曹操对曹丕说:这是我的不幸,但是你的幸运,曹丕后来自己也说了:若使仓舒在,我亦无天下。
当然现在刘远根本还没有立太子的意思,谈这些为时尚早,只不过俺想和大家说,人心是世上最难测的东西,很多事情都是靠人心来衡量的,如果事事都能按照利益最大化的趋势来发展,那世上就没有那么多纠纷烦恼了。
2、关于宋弘的才智,之前很多童鞋觉得他那么小是不可能那么聪明的,正好说到曹冲了,就顺便说一下,三国志里说他“生五六岁,智意所及,有若成人之智”,所以其实比宋弘夸张的牛人是很多的。
3、丰县历史上是汉代才置县的,还有其它一些地方也是这种情况,这里架空了。
第69章
但凡领袖人物,或多或少,都会有属于自己的人格魅力,而效忠他的人,也并不全是奔着利益而去的,许多人为了实现自己能够改变天下的理想,而他们认为刘远是那个可以实现他们理想的人。所以一般情况下,刘远是一个比较好说话的人,他生性豪爽,该放下身段的时候能比任何人都要礼贤下士,否则他的身边也不可能聚集了这么一班忠心耿耿,肝脑涂地的臣子,最后还把江山也打过来。
但龙都是有逆鳞的,跟在刘远身边有一定时间,对他有一定了解的人都知道,他封完自己的老娘,封完早死的老婆,就是不提自己老爹的事情,所以聪明人都不会主动提起这件事。
纵观以前的历史,一般都是老子当了皇帝,将皇位传给儿子,又或者儿子作为开国皇帝的时候,老子已经死了,像刘远这样当了皇帝之后,上头还有一个老爹和兄长的情况,实属少见,若说刘远是皇帝,刘薪理应也得到一个皇帝的荣誉称号的话,那么问题就来了。
如果刘薪是“名誉皇帝”,那么按照周礼传下来的嫡长子继承制,继承皇位的应该是作为嫡长子的刘驰才对,而不是现在的刘远!这么一算,只会越算越乱,难道刘远真愿意把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拱手让给哥哥去坐?别开玩笑了!
所以像宋谐安正这些人,大家都把嘴巴闭得紧紧的,谁也不乐意提这件事,去当那个惹怒刘远的冤大头。
现在这个不长眼的人换成了刘远的兄长刘驰,即使刘驰现在没有任何官职在身,地方长官也不敢拦截皇帝哥哥的奏疏,所以奏章顺利地就到了刘远这里。
于是小朝会上,当刘远拿着这封奏疏,让内宦从头念到尾时,平素热闹的宫室之内一片寂静,所有人有志一同地正襟危坐,低头装死。
刘远登基之后,朝堂上下也颇有几分新朝气象,新朝承袭秦制,撇开象征意义多于实际意义的大朝会不说,小朝会的氛围向来十分热烈,众人为了一条赋税的举措,往往也能争得口干舌燥,而这种场合皇帝并不是一定要出席的,有时候就由丞相宋谐主持,大家达成统一意见之后,再由丞相上报给刘远,皇帝不在的时候,一般大家吵架的热情也就没那么高涨了。
而今天,当宦官抑扬顿挫地将那卷奏疏念完的时候,竟然也没有一个人出声表达自己的观点。
刘远也没有询问百官的意思,他听完那封奏疏,久久不言。
然后,冷笑了一声。